世界经济前景堪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三剑客”之一的惠誉近日“剑指”中国,称可能下调中国信用评级。惠誉此举是客观预警还是做空阴谋?其他评级机构会不会跟进下调评级,扩大负面影响?中国怎样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找寻自己的坐标?“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和国内专家给予分析。 机构意见现分歧 惠誉选择唱“黑脸”
欧资评级机构惠誉近日警示,若中国银行业的危机继续侵蚀投资者对宏观金融稳定性的信心,将可能在未来6个月至两年内,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
惠誉亚太区评级分析师安德鲁·科洪说:“中国银行资产质量在未来3年内出现实质性严重恶化的概率很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地产借贷是最大的担忧。”
银行信贷、地方债和新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是惠誉对中国此举的诱因。去年6月,惠誉下调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价至“最易受到系统性风险”的D/3类;其驻伦敦的分析师理查德·福克斯更是预言,由于创纪录的信贷扩张和资产价格飙升,2013年年中以前中国爆发银行业危机的几率高达60%。
今年4月,惠誉将中国长期本币债信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惠誉的分析报告称,负面的评级展望反映了对中国债务规模和高速增长的银行贷款,特别是房地产贷款激增的担忧,这些信贷严重缺乏信息公开透明度。
问题真有那么糟吗?惠誉此举会否引发其他评级机构跟进?同为全球顶级评级机构的穆迪和标准普尔公司在接受“新华视点”记者采访时,对风险程度和中国经济预期表达了不同的观点。
标准普尔常驻新加坡的主权评级分析师陈锦荣对记者说:“中国的银行借贷问题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且监管者做了大量风险防范。即便出现风险也会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外汇收入等做补充,抵消负面影响。”
“我们对中国主权评级的展望是‘稳定’,预计未来10年仍会保持较高速度增长。”陈锦荣说,“未来6个月至2年内,降低中国评级的可能性低于30%。”
穆迪表达了与之相似的观点。其常驻香港的主权风险部高级副总裁汤姆·贝尔对记者说:“中国有高度的经济稳定性和异常强大的财政支持提供缓冲空间,将维持对中国的正面展望。”穆迪刚于去年底将中国评级由Aa1上调至Aa3。
虽然表示暂不会调低中国评级,但穆迪和标普也都同时对中国银行资产质量、地方债务等领域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
穆迪金融机构部副总裁章怡说:“我们对中国银行的展望为稳定。但也存在一定风险,贷款增长可能会造成不良贷款率在过去10年持续下降后掉头上升。”
惠誉是否“毁誉” 预警还是阴谋
在“信心是金”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惠誉“看空”中国银行业引起多方关注,也引发了市场对其“阴谋论”的质疑:由欧美资本控制的惠誉,意在牺牲发展中国家利益为深陷债务危机的欧美争取资金回流,重建市场对欧美经济的信心。
“中国银行资产质量实际上比世界许多同等
评级的欧美国家要好得多”,既然多个评级机构如此认为,惠誉又为何“逆道而评”?在评级机构越发具有“一言兴邦、一言损邦”效力的当下,惠誉是否真的“别有用心”?
“过度反应和置若罔闻都不可取。但需看到,惠誉在对中国银行业和地方债务的评价上确有放大风险、片面解读之嫌。”中国人民大学信用评级研究中心主任吴晶妹教授认为,作为欧美资本的评级机构,不可忽略惠誉来自外部的压力:
欧债危机之后评级机构频繁对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多国降级,导致融资困难;而融资难度增加,信用评级更加糟糕,这种恶性循环,让欧洲对评级机构“深恶痛绝”。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曾怒言:评级机构对欧洲存在歧视;德国财长朔伊布勒则呼吁:有必要采取措施打破评级机构的“垄断”。
“欧洲认为惠誉等评级机构的做法有意针对欧洲,在这种背景下,惠誉需要找到新的‘黑名单上榜者’,以亮出自己所谓‘公正’的姿态。”吴晶妹说。
吴晶妹认为,惠誉还“顺带”考虑了美国的“感受”:美国国内有种观点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美国经济出现问题时,世界其他国家经济不会比美国更好,“惠誉称可能调低对中国评级可以看成是其对美国国内这种情绪的回应。”
“从惠誉自身的逻辑看,理由似乎充分。但似乎忽略了中国的体制、经济运行方式以及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控能力,而片面扩大了风险。”吴晶妹说。
专家表示,除了外部压力的因素,惠誉此番举动可能还有自己的“小算盘”:金融危机前后,评级机构被指枉顾风险、错误评级,成为危机始作俑者。更有美国国会报告称,正是评级机构的过错,导致金融机器“关键齿轮”失灵。8月5日,标普调低美国信用评级,虽然招致美方不满、甚至严厉抨击,但从国际市场总体评价来看,标普此举赢得了公信力,也对惠誉等评级机构造成竞争压力。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江涌说:“金融危机时评级机构的‘集体失声’让其声誉大损,现在或许正是‘挽回颜面’的时候。不排除惠誉为扩大其市场影响力,提升在国际评级体系中的市场份额和话语权,而有意放言的可能。”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