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如歌,17年荏苒而过。1994年底,全国国债期货总成交量曾高达2.8万亿元,但随着1995年2月23日上海万国证券公司违规交易“327合约”,引发轰动市场的“327国债事件”后,同年的5月17日,证监会下文暂停了全国国债期货交易。
不过,等待了17年的国债期货近期将“重出江湖”。2012年2月13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启动了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将分批次发展银行、证券、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并在适当时机推向全市场,这意味着因“3·27”事件被叫停的国债期货正式进入了重启的轨道。
17年几乎可见证一个人从童年到成年的全过程,同样,等待了17年的国债期货此番将给市场带来的影响也绝不容小觑。
有效弥补对冲工具不足一级标题
目前国内参与股指期货的交易主体一般以期货市场的投资者和股市的部分投资者为主,其投资目标主要是投机和套利,而国债期货的参与主体涵盖的范围更为广泛,理论上可涵盖融资体系下所有的参与者,如银行、保险、基金甚至是企业。在交易主体的投资目标实现多元化后,无疑可提高市场的活跃度,增加交易品种定价的有效性。
从实际操作角度来看,由于国内股市的卖空仍有诸多限制,股票型产品在熊市往往很难做到获取绝对收益,投资者大多仍以波段操作为主,难以控制收益的确定性。国债期货市场重启并运行稳定后,由于股市和债市的“跷跷板”效应,股票投资者即使在两个市场中均以“多头”的身份出现时仍能实现对冲,从而回避现实操作中对卖空的限制性条款。
由于国债期货未来的交易主体包括了银行、保险等持有大量券种和资金的重量级机构参与,而这些机构的投资目标又以自身的资金安排为主,给了股市和期货市场投资者们容量足够大的腾挪空间,使得各种对冲和投机策略均能有足够的交易对手和交易量。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对冲交易运行成本会比较低,规模和流动性也比较有保障。国债期货对冲风险的功能将为金融机构或持有国债现货较多的机构提供良好的风险对冲的机会。对于追求绝对回报的投资机构来说,国债期货可以有效弥补对冲工具的不足,也是更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对冲工具。
或使A股沦为鸡肋一级标题
17年前,不少在A股市场中见证了当年“327国债事件”的投资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往往已逐渐金盆洗手,转向收益更稳健的投资产品,目前占主力的大多数70后或80后投资者对国债期货还很陌生。于是,2月13日A股的走势并未显露出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影响的痕迹,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债期货不会对A股市场构成负面影响。
国债期货本次的重启对于A股市场更可能是一个较大的利空,为A股市场敲响了一次警钟。不妨将时钟回拨到17年前关闭国债期货之后的A股市场,在1995年5月18日国债期货市场正式关闭后,股市即出现连续3天暴涨的“井喷行情”,且当时的股市还未限制涨跌停板,上证指数在3天的涨幅最高竟然达到了58.93%,不少个股的股价都实现了翻倍。不妨大胆地用逆向思维,即当年“5·18”行情的暴涨得益于暂停了国债期货交易,那么可以反证得出重启国债期货交易可能给A股市场带来较大的利空。
国债期货重启后,A股市场的资金流向国债期货市场将不可避免。一方面国债现货的规模在2011年末已达到7.7万亿元,远远高于1995年国债发行总量1000亿元的水平。另一方面,2月13日启动的仿真交易中一手合约保证金为3万元,交易门槛远低于50万元门槛的股指期货,几乎可以让大多数A股投资者都可参与其中。因此,国债期货对A股市场资金的分流将远远超过股指期货。
国债期货的重启在提升定价效率、优化参与者结构、丰富债券品种等方面将促进现货市场的发展并推进债券市场的统一互联和协调发展。国债期货的杠杆和衍生品的魅力会吸引更多追求短期超预期收益的资金加盟,这些都会对目前的股票市场产生分流和吸引力下降问题。
给力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一级标题
虽然谈不上是投资市场的“新人”,但国债期货这位重装上阵的故人,其适时回归,无疑和我国经济周期及管理层启动发展债券市场的整体思路有关。国债期货是一个横跨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的衍生产品,市场投资者可通过国债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的套利操作来实现现货市场在期货空间上的联通,消除同一券种在两个债券市场上的定价差异,从而促进两个债券市场价格的统一并提高债券市场的定价效率。国债期货的推出有助于提高债券市场定价效率,准确反映市场预期,从而有助于完善我国基准利率曲线,为各类金融资产定价提供坚实依据。
回顾2010年的股指期货交易已能发现,诸多套利模式开始得到运用,活跃了包括ETF在内的很多金融产品。国债期货的推出也必然会出现套利的可能,将进一步活跃债券市场,进而给资本市场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和资金来源。国债期货是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普通投资者的投资也往往离不开利率,仍有参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