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5年,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量需进入全球前5位。在“十二五”时期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逐步成为服务全国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风险管理中心。这是《规划》对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定位。
衍生品市场盼人民币国际化
虽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还并不完善,但中国想要增强人民币对境外持有者的吸引力,不断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可以通过期货品种的创新来实现。一些期货品种将会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扮演“关键先生”。
《国际金融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有何推动作用?交易所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胡俞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是个渐进的过程,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是人民币国际化,而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在于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也就是利率市场化和汇率自由化。
利率市场化和汇率自由化过程中,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都将加剧。以汇率为例,2012年2月29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6.2919元,创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新高。汇改以来,虽然人民币汇率短期内有升有贬,但长期来看可以概括为外升内贬。对内贬值则增加利率的风险,对外升值则汇率风险也上升,因此需要尽快推出衍生品来规避风险。
《规划》提出,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交易所是定价和交易的平台,上海有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这些交易所应形成共赢竞争机制。
人民币自由兑换从范围上来说,先要实现周边化,再到区域化,最后到国际化。从功能上来说,人民币要从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变为投资结算货币,最终才能成为储备货币。不过,即便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也未必能成为储备货币。如新加坡、日本是国际金融中心,但新加坡元、日元并不是储备货币一样。
如果欧元能够挺过欧债危机,那么到2020年,人民币、美元、欧元将成为世界三大结算货币。
境外已率先布局人民币期货
金融衍生品市场不仅巩固了纽约、伦敦、东京等传统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而且在新兴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中也发挥着“后发效应”。例如,新加坡金融市场能够发展如此迅速,与金融衍生品市场迅速崛起不无关系。
《国际金融报》:《规划》提出,稳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研究探索并在条件成熟后推出以汇率、利率、股票、债券等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积极培育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定价基准的各类衍生产品,稳步扩大信用衍生产品的种类和规模,适时开展结构性衍生产品试点。您觉得目前迫切需要推出的金融衍生品有哪些?
胡俞越:境外部分交易所已经先我们一步,布局人民币期货。如2006年8月28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就在其Globex平台上推出了第一个人民币期货、期权产品,2011年8月22日CME对人民币期货合约进行了升级,在Globex平台推出一系列人民币期货新合约,新的期货合约参照目前银行、资产管理经理以及公司私下买卖的用于对冲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的无本金交割远期合约。
这是非常危险的趋势。人民币是中国的主权货币,人民币定价权不能旁落他人,应该尽快推出人民币期货,将定价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外汇储备总计3.181万亿美元。在外汇储备超过万亿时我就提出“三策并举”化解外汇储备风险,即藏汇于国、藏汇于期、藏汇于民。与此同时,必须要为广大的汇民和企业甚至机构提供避险工具。此外,中国民间炒汇市场庞大,目前这种交易需求合理但不合法,需要一个正规的平台让这些需求合法化。以上问题都需要通过推出外汇期货、外汇期权来解决。
另外,国家统计局3月9日发布数据显示,2月份我国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上涨3.2%,根据央行数据,目前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5%,这意味着居民一年期实际存款利率在经历了24个月为负后终于由负转正。这样的利率风险需要利率期货来管理。中金所正在准备的国债期货就是非常好的利率风险规避工具。而且期货有价格发现功能,国债期货有助于发现基准利率和基准利率收益率曲线。预计国债期货在今冬明春推出。
发掘期货综合效益
可以作为汇率避险工具的,能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仅仅是国债期货,一个看似不相关的品种,恰恰也能起到规避人民币汇率风险的作用,这个品种就是未来的原油期货。
《国际金融报》:人民币国际化是否意味着期货市场和期货交易所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期货交易所在探索外资投资金融衍生品方面应该如何更进一步?
胡俞越:国内期货市场已经迈步国际化。监管层去年已批准三家期货公司筹备境外期货经纪业务试点,目前正在起草“期货公司境外期货经纪业务试点管理办法”,以进一步明确期货公司境外期货代理的范围及资格。
这是走出去,相对的期货市场也必须引进来。如上海期货交易所正在筹备的原油期货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品种,预计原油期货将成为中国期货市场第一个引入合格境外投资者的期货品种。原油期货上市很可能采取美元标价、人民币结算、保税交割的方式。由于我国采取的是每日结算制度,而原油期货是以美元标价,那么这个品种就等于变相和美元汇率挂钩。由于交易者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原油的价格,还有汇率的波动。再加上美元指数和国际油价的联动作用,原油期货就等于变相地将人民币、美元和原油价格捆绑在了一起。这就使得原油期货拥有更多金融属性,成为一个“准外汇”期货产品。
《国际金融报》: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对国内期货企业来说是机遇还是挑战?
胡俞越:2012年,国内期货市场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国内期货市场机遇空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商品出口国和进口国,在商品贸易上拥有优势,因此商品期货的基础非常好。2011年是中国经济的拐点,从超高速增长转为次高速增长,从青春期迈入青壮年期,中国从商品输出大国变为商品、资本输出并行的大国。
与中国经济转型对应,金融衍生品将进入快速发展期,但由于起步较晚,在短时间内较难显出优势,所以国内期货不可忽略商品期货的原有优势,需巩固保持。
与此同时,国内期货企业挑战也不小。2012年,期货公司之间将掀起一轮并购重组潮,期货公司将进入“拼爹”时代。股指期货推出之前,证券公司资本进入期货领域,券商系期货公司崛起。近两年国债发行量达到1.7万亿元,国债余额7.7万亿元,这其中的70%国债余额都在银行手里。而随着国债期货的筹备,银行资本进入期货领域已经大势所趋,未来将出现银行系期货公司。同理,随着原油期货的推出也将出现中石油、中石化控股的期货公司。
此外,期货公司也将告别单纯的手工作坊时代,向现代金融服务企业转变。未来手续费竞争将更加激烈,在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中,期货公司服务将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