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近十年来首次加息预期在美联储12月会议上兑现为大概率事件,2016年美国货币政策的关键焦点转向对加息路径的判断,从目前美联储传递的官方信息看,加息路径的渐进性基本成为一致性预期。
回顾美国前四轮加息周期,首次加息时点之际,美国当季GDP同比增速均值约4.19%,当月CPI均值约2.9%,失业率均值约5.55%,全球GDP同比增速均值约4.255%。相比历史均值,目前美国加息条件显著偏弱,除失业率外,其他指标远逊于历史均值,其中2015年三季度美国GDP增速2.17%,10月CPI仅0.2%,徘徊在通缩边缘。
考虑到经济增长和通胀水平疲弱,本轮美国加息周期或为史上最弱,目前市场对2016年美国加息空间并不看好,从概率上看,依次存在加息四次即累计加息100BP、加息两次累计50BP、一次性加息三种可能。加息路径的最终选择,则大概率取决于通胀,在高债务和经济增长疲弱条件下,基准利率持续高于通胀水平将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从而中断美国加息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以来,中国较早紧缩了货币政策,加息125BP之后再度降息200BP;其次是欧洲,加息50BP之后再度降息150BP;美国则随后进入了紧缩周期,但“全球央行”的货币政策属性使其对全球流动性和经济预期存在更强破坏性。此外,日本零利率政策已执行近20年,在全球经济大扩张时期,日本QE结束后加息空间从未超过50BP。因此,在核心国家同时面临债务—通缩困境之时,美联储本轮加息空间大概率在100BP以内,且存在因市场反应过度而中断可能。
相比美国加息事件本身,加息周期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则为核心问题。1988年以来,美国共经历四次加息周期,单从历史统计数据看,美国加息周期中CRB指数和国债收益率上涨概率为100%,美元指数上涨概率为50%,股市上涨概率为75%。但值得注意的是,前四轮美国加息周期均伴随着全球经济过热和高通胀风险,这可能才是CRB指数100%上涨的内在驱动因素,而美元指数强弱更多取决于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CRB指数与美元指数并不存在必然的负相关关系。
CRB长期趋势与全球经济前景预期有关。目前全球经济结构变化显著,发达经济体GDP占比由63.94%下降至43.1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GDP占比由36.06%上升至56.88%。从国际贸易角度看,四大进出口国家中,美、德、日进出口占比均收缩,其中日本降幅最大。中国进出口占比则显著上升,其中出口占比达到12.07%,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进口占比升至10.59%,仅次于美国的12.65%。因此,从CRB的边际需求驱动力来看,中国因素占主导,中国投资增速与CRB指数具备极强相关性,CRB熊市结束有赖于中国投资需求的触底企稳,而美元指数强弱可能影响CRB短期走向。对于国内市场而言,美国首次加息可能形成较强短期负面冲击,对股市冲击或强于债市。
来源:期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