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纪元公告
|
财经资讯
|
期权专题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CRM登录入口
|
OA登陆入口
|
我要开户
电信宽带入口
新联通宽带入口
移动宽带入口
联系我们
400-111-1855
 
金融产品
成交量创新低 期指进入"长线持仓"时代
发布时间:2010-09-09 08:48:32

  持仓量增长,成交量降低——近日,股指期货出现了这一值得注意的现象。从成交量来看,昨日期指四大合约总成交创出6月18日以来的新低,而持仓量则继续处于上市以来的高位,这显示出期指的日内短线交易活跃度正在出现真正的转折,成交持仓比首次达到了5.8:1。可以说,期指的“长线持仓”时代正在到来,场内交易者的成熟度正在提高。

  另一方面从盘面上看,期指成交量的下降也跟行情陷入胶着有关,在3000点面前,期指已经踟躇了三个交易日。业内人士表示,“久攻不下”之后多头信心或有所降低。

  “成交持仓比”创新低

  昨日,股指期货合约收涨,主力合约IF1009收报2995.20点,涨7.00点或0.23%,盘中最低至2972.0点,最高至2998.6点,其成交持仓量分别为193194手和26107手;下月合约IF1010收报3007.40点,涨0.22%;季月合约IF1012收盘涨0.14%,下季合约IF1103收盘涨0.26%。

  值得注意的是,四大合约的成交量仅为19.9万手,这是6月18日以来,期指的成交量首次低于20万手,显示日内交易的热度正在急剧下降。统计显示,进入9月份以来,期指的成交量就一路下滑,目前已经是连续第五个交易日下降,较9月1日的成交总量已下滑了逾三分之一。但这并不是市场资金流出造成的,相反,期指的总持仓量处于震荡爬升中,昨日四大合约的总持仓达到了3.43万手,虽较周二有所下降,但依然维持在上市以来的高位。

  市场一直以来关注的“成交持仓比”,也出现了积极意义的变化,昨日这一比例达到5.8:1,创出了期指上市以来的新低。据统计,这一比例最高时曾经达到26.7:1,发生在4月20日。而进入8、9月份,这一比例基本都降至10:1以下,目前更是已经接近了5:1,已经接近商品期货的水准。

  “这说明股指期货市场的短炒现象减少了。”某期货公司负责人说,在中金所对期指的日内交易引起重视后,期货界对于这一现象也进行了较好的管理,目前来说效果很明显,日内交易的热度已经成倍下降。而持仓量的不断上升,并未带来成交量的同比增加,也说明期指中的机构资金比例在逐步上升,“长线持仓”时代正在来临。这一转变,也有利于股指期货更好地发挥其风险管理工具的本质作用。

  在3000点前“围而不攻”

  事实上,期指成交量的下降,也跟期指在3000点之前的徘徊有关。从本周一开始,期指就一直在试图攻击3000点大关,昨日一度涨至2998.6点的位置,但多头始终对3000点大关“围而不攻”。这种僵持状态导致了资金对于后市的态度趋于谨慎,且由于日内波动空间越来越小,成交量也随之降低。

  业内人士表示,期指在3000点之前的徘徊,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多方正在蓄势,并回避8月份经济数据公布的风险;另一方面也给了空方喘息之机,由于在关前迟迟不能突破,多头的信心也会不断被消耗,届时一旦宏观政策面上出现利空,则可以就此发动反击。

  冠华期货分析师郭伟俊表示,期指在3000关前围而不攻,下方承接有力,底部逐渐抬高,颇有蓄势以待后市发力的意味。市场为了规避即将公布的8月经济数据的系统风险,暂时选择了休整,估计行情将在此时间窗口触发后才会变得明朗。而东征期货分析师杨卫东则表示,从期指主力走势上看,3000点整数关口的压力比较明显,目前三个交易日都未能有效突破,后期3000点整数关口会继续考验期指走势。如果期指持续不能有效突破的话,市场人气势必会受到影响,一旦谨慎观望心态转浓,短期调整随时有可能到来。因此,短线操作需谨慎应对。

  多方主力有松动迹象

  尽管在现货收盘后的15分钟,期指再度向上突破并最终飘红,显示多头再次占据主动。但从持仓的变动看,多方主力也正是在突破空方的防线之后,自身的阵营也出现了松动。

  从9月合约的持仓排名可以看出,前20名多头减仓1195手至1.93万手,前20名空头减仓334手至1.98万手,多头主力大举出场的态势较为明显,原本只差一步就可逆转的“空强多弱”局面,又一次得到了延续。从席位表现来看,多方的减仓也并不是某一家大幅减持造成,而是排名2-7位的多头主力同时减仓,可见多方的阵营松动是一个集体现象。具体来看,国泰君安是反其道行之,“加多减空”,而长城伟业、中证期货和浙江永安则是一致的“减多加空”。

  业内人士表示,从持仓排名的格局来看,多方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出现主动撤离的迹象,或说明其对继续上攻的信心有所降低,这令期指持续上行压力较大,震荡格局或延续。

转自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