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纪元公告
-
金融产品
-
农产品
-
工业金属
-
能源化工
-
专家团队
-
操盘分析
-
数据分析
-
谈期论市
-
资产管理
-
联系我们
-
CRM入口
电信宽带入口
新联通宽带入口
移动宽带入口
联系我们
400-111-1855
 
宏观形势参考
宏观形势参考
发布时间:2010-07-27 05:05:40

 

【特别关注】
十二五规划:关键在“加快”,成败在“转变”
  【新纪元综合观察】即将于10月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研究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该规划也将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据了解,目前中央层面的“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之中,结构调整将成为未来五年经济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
  结构调整促改革
  根据报道,权威人士表示,“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加快”,成败在“转变”。
  上述权威人士透露,十七届五中全会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通过“十二五”规划,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务。
事实上,逐渐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中国经济,正在沿着一条曲折复杂的复苏路线前进,这也暴露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诸多瓶颈问题--产能过剩、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低端等。
各地加紧推进地方层面 “十二五”规划调研编制工作
    此外,全国各地也在加紧推进地方层面的“十二五”规划调研编制工作,探求如何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谋求新路径。
    上海市发改委一位知情人士表示,目前上海“十二五”规划仍然处在紧密调研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讨论阶段。
  “根据工作计划,我们9月份将形成初稿,现在还是广泛收集各方意见,并且加紧调研,”知情人士称,“明年上海市两会期间,‘十二五’规划的相关内容将提交审议。”
  近日来,上海市人大、政协、各区县政府部门也分别召开专题座谈会,针对“十二五”规划编制进程中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调结构促转型、自主创新、收入分配改革、改善民生等“关键词”被频频提及。
  也从上海市相关委办了解到,由各委办牵头负责的“十二五”规划子课题将于近期相继结题汇总,针对一些重点领域的子课题,相关分管副市长也陆续听取了各委办的汇报。
  日前,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在参加上海市政协十一届十九次常委会时就曾透露,上海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形成初步思路。“下一轮上海产业发展的目标是,构建以高端制造、创新驱动、品牌引领、低碳发展为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艾宝俊说。
  针对如何编制好上海市“十二五”规划,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也已于近日分别到虹口区、普陀区、金山区等区县进行专题调研。俞正声强调指出,各区县要根据区域特点,寻找“十二五”发展空间和主攻方向。
  为了探寻未来上海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径,聚焦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等关键领域,上海市有关部门还将于8月份启动专题调研活动。
  值得关注的是,时值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这个历史节点,“十二五”规划也将为深圳下一个三十年的发展进行开篇布局
  7月21日,深圳市市长许勤在一个内部会议上表示,正争取将包括前海开发在内的深港合作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有香港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作为中央送给深圳特区30周年的一份大礼,国务院将在8月份正式批复"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发展规划。
  而在6月初,国务院在《关于扩大深圳经济特区范围的批复》中提出,深圳经济特区范围从今年7月1日开始扩大到深圳全市。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钟坚认为,特区内外一体化将是深圳“十二五”期间的重大发展命题之一。
  根据相关进度安排,今年下半年至明年2月为深圳“十二五”规划的修改上报阶段。
西部开发探索动力源
  7月20日,四川省发改委也在宜宾市召开了全省“十二五”规划川南片区座谈会,而其他片区调研座谈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四川省发改委副主任雷开平表示,四川省“十二五”规划正在编制过程中,现在要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最后还要等中央“十二五”规划出来之后,并结合四川的实际情况进行衔接。
  在前期研究阶段,四川省发改委公开招标9个课题,目前这些课题已经结题,成为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编制的重要参考。
  不仅如此,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还邀请社会各界围绕四川“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社会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深化改革开放、改善保障民生等相关问题建言献策。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下一步将何去何从?
    【新纪元综合观察】中国决策层已排除了未来数月大幅调整政策的可能性,承诺坚持长期的“主动”财政立场以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预计未来几个月既不会有新的紧缩举措,也不会有新的刺激政策,”汇丰中国区首席经济师曲宏斌在写给客户的报告中称.由于2010年下半年和2011年可以实现9%的增长率,他认为中国将更加侧重于通过结构变化实现的成长质量.
今年稍早,北京采取措施令信贷和货供额增长明显下降,并三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但政府的常用措辞仍极具灵活性,无论是收紧还是放宽,都有说法.
以下为2010年剩余时间宏观经济政策的各种可能猜测:
年底前有目标地放松政策--最有可能
    中国第二季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从第一季的11.9%减速至10.3%.官员们强调前景充满不确定性,国家主席胡锦涛周四讲话时也提到了强化复苏的必要.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与其他一些人士认为,鉴于经济增长放缓及通胀压力减弱,中国政府的紧缩周期已经结束.
王庆在报告中说,本周的官方评论显示政策明显软化,说明政策更有可能在第四季前转为促进经济增长.
    分析师表示,落实到具体政策,可能包括:
--中国人民银行透过公开市场操作,维持银行体系的充足流动性,保持低市场利率,并确保银行有放贷资金.
--更快批准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比如中国本月表示,2010年将新推出23个项目,总投资规模高达6,820亿元(1,000亿美元),以加速中国西部发展.
--政府或加快针对1,500万户低收入城镇家庭、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北京方面已定下今年建成58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宏大目标.
--部分分析师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将放松今年新增7.5万亿元贷款的目标;其他人则坚定认为不会这样.
政策无变化--不太可能
中国表示,将以有针对性和灵活的方式执行政策,但很多分析师认为,至少在领导层今年稍晚举行会议,勾画2011年经济方向之前,政府的整体政策立场不太可能转变.
具体而言,分析师表示:政策“保持稳定”意味着:
--今年不会上调指标利率,由于加息的宣示效应强烈,其被认为是最後的政策手段.
分析师对中国央行加息时机的预期已推后,接受路透访问的大部分分析师不再认为今年会提高贷款利率,因经济前景转弱.
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机率亦下跌,不过若资本流入再度大增,需要央行吸收流动性的话,不排除上调准备金率的可能性.
    商务部发言人姚坚此前表示,中国将维持扶持出口的政策,尤其是在出口退税方面,目前欧洲的节支措施正在打压作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的需求.
人民币不会迅速升值,一个月前接受访问的分析师表示,预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年底前只会上涨2.4%.一些人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的一篇文章巩固了他们对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将较温和的看法.
支持消费、尤其是农村地区消费的措施仍将继续.商务部长陈德铭已表示,中国政府无意撤出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推出的鼓励家庭支出的刺激措施.
进一步收紧--可能性最小
    今年年初政策收紧对市场来说最合适不过了.
    但通胀正在见顶--6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9%,而5月CPI同比上涨3.1%,缓解了经济过热的忧虑,从而减少了总体政策收紧的必要性.然而,仍有可能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中国政府誓言将维持4月出台的抑制楼市投机举措.但如果房价仍重启涨势,那就可能出台额外的控制举措.
--如果通胀维持高于一年基准存款利率2.25%的水平,中国可能在不上调贷款利率的情况下上调存款利率,以保护存款人利益.
--如果经济成长放缓,钢铁行业等领域的产能过剩会更为突出,这将导致获批新项目的减少.
--由于中国在努力削减能源密集度,可能在未能实现缩减能源消费目标的省份强化"绿色收紧".
银监会披露1.5万亿平台贷款风险
    【新纪元综合报道】7月20日下午,中国银监会召开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议,会中通报了当下三大信贷风险敞口,也打消了业界对下半年信贷管控放松的乐观预期。
    商业银行截至6月末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达7.66万亿元。银监会首次通报了这类贷款的风险状况:认为目前存在严重偿还风险的贷款,占比23%。这意味着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敞口约在1.5万亿元。而同期银监会公布的整个银行业的拨备约在1.3万亿元
     “这是为了警示银行和地方政府,尽快就化解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共商对策。”一位银行界人士称。房地产贷款风险也不容乐观。上述会议通报了前期压力测试结果,在房价下降30%、利率上升108个基点重度前提下,样本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会上升2.2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的行业信贷风险被视为第三大风险,“目前部分‘两高’(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贷款的不良率已有所反弹。”银监会高层如是说。
    在此番会议召开前,业界一度预期下半年会放松信贷管控,建银国际甚至表示很可能会在7月放松对信贷限额的控制,预期三季度贷款增长强劲。有多名分析师更是明确指出房贷将是最先松动的领域。但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上述会议上强调:“政策不放松,要确保政策的延续性。”
平台贷款过年关
    “年底就是一个坎。”一家大行授信部总经理不无忧虑。他担心对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进行的全面清理中,地方政府会想方设法把债务摆脱掉,“合并一些城投公司,把没有收益的部分甩出去。”
    一位地方银监局负责人表示,银监会统计的融资平台正常项目贷款占比还不是“最后的数”,还需要各部门互相参照,年底才会有确定数据出来。
    他坦承,银监会对待融资平台风险清理的态度,相对其他部门更为严厉,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分为因承担公益性项目建设举借和因承担非公益性项目建设举借两类,“按国务院的口径,对公益类项目不能再放贷,但是银监会新设有一个准公益类项目,是指一些现金流不够、资本金不实、抵押品不全的项目,也不能予以发放贷款。”
    “财政部和银监会正在制定针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分类的具体标准。”知情人士透露,在银监会第一阶段“解包还原”工作结束的背景下,具体操作标准应会在近期出台。
     “(接下来)一个月内要完成清查分类,建立台账,推动银政对账,银政对话。”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上述会议上要求,不仅要汇总各家银行的情况,也要汇总各个地区的地方债务情况。
    银监会初步统计结果显示,目前融资平台中项目现金流能够覆盖偿还本息的贷款约有2万亿元,占比27%,抽样检查後,可作为正常项目贷款;第二类是第一还款来源不足,必须依靠第二还款来源覆盖本息的贷款,有4万亿元左右,约占50%;第三类为项目借款主体不合规,财政担保不合规,或本期偿还有严重风险(贷款挪用和贷款做资本金)的贷款,占比23%。
    银监会在上述会议作出安排:9月与10月,银监会、银行业协会等将有债权的银行联合起来,选择风险敞口最大的银行做主牵头行,负责资产保全并与地方政府协调,主要针对第二类贷款和第三类贷款和地方政府谈判,以求做到“第二类贷款做实、第三类贷款规范”,并分类处理清理後的存量贷款,到年底前,依靠贷款的风险质量状况重新分类、提足拨备,做好坏账核销。
    “所谓对话,其实就是与政府沟通。因为有些项目主管部门并不知道下面的负债情况,有些省里不知道市里的情况,市里不知道区里的情况,逐级都要对应。”上述银监局负责人表示,对话是一个思想统一的过程,比如一些大型土地储备中心,政府就认为不是融资平台,又如有的平台公司里含有上市公司,那就要找其大股东国资委谈,“如此三番,估计要到明年的二三月份才能完成。”
预防房企崩盘
     “房屋推盘量会继续上升,可能出现量价双跌。”有关监管高层在上述会议警示风险。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房地产信托融资成本高达12%-17%,赴香港发债利率为11%-15%。“部分房地产商存在资金链断裂现象。”监管高层人士称。
    “近期信托的融资成本多数集中在15%-18%的水平。”一位信托公司房地产部人士表示,银监会的数据较低,是因为大中型的房地产企业单笔融资额大,相对于信托公司议价能力比较强,从而拉低了平均水平。
    银监会内部人士表示,下一阶段,首先要控制好土地储备贷款,控制土地抵押率,贷款去向管理;其次要加强开发商的风险管理,对开发商进行名单式管理。
银监会已将住建部给定的较好开发商名单下发给了商业银行,且正争取住建部提供资质较差的开发商名单,以要求银行对此类公司贷款更加谨慎,并结合实际情况控制贷款的乘数。
刘明康则表示,国土资源部开展了为期五个月的集中整治,商业银行应密切配合,对闲置土地进行排查。他还要求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管理,持续深入开展房地产及相关行业贷款压力测试。
    银监会最新压力测试汇总数据显示,在房价下降30%、利率上升108个基点的重度前提下,样本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会上升2.2个百分点,税前利润下降20%,46家农村商业银行不良率将上升3.5个百分点、贷款损失率增加30%。
    “银行和银监会会持续开展房地产压力测试,关注房价跌幅较大的地区,做好跟踪分析,也要对房地产关联度大的三大行业,如钢铁、水泥、建材行业做压力测试。”前述监管人士表示,贷款/房价比在70%-80%左右的贷款近1万亿元,而银行体系与房地产上下游行业的贷款馀额更大,且很多是信用贷款,与房地产市场密切相关。
    一位大行信贷部人士介绍说,最近主要针对囤地的房地产企业,有相关记录的企业,后期会受到明显限制,“各大行本身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就实行名单制管理,未进入名单的企业不放贷,与监管部门的名单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差别。总行层面一般只给2A以上的企业放贷,差一点的多数是分行层面在做。”
    在房地产政策一再收紧的情况下,二线、三线城市房地产商的拿地热情明显下降。“宁波市7月下旬挂出八块地,有六块流拍。”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表示,中小城市的地产商为保持现金流,已经主动收缩业务,除了部分前期高价拿地的地产商资金较紧,多数房地产企业现金流仍较为充裕,“只要不出台更严厉的政策,问题都不会太大。”
过剩产能行业风险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银行从产能过剩行业退出力度虽在加大,但风险也在加大。“这导致部分企业偿债能力发生变化,目前部分两高贷款的不良率有所反弹。”监管高层透露。
多家银行此前已对一些项目的信贷状况进行摸底排查,如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後产能项目,摸底排查情况已于6月底上报。
监管高层介绍,今年要关停小火电机组1000万千瓦、炼钢600万吨、水泥5000万吨等,而节能减排的现状是“一季度反升、二季度持平,三四季度找回来,任务全压在三四季度。银行就面临涉及关停企业的债权风险。”
     “国家正研究差别性执行电价、水价,增加资源税的调控,这些政策正导致部分企业偿债能力发生变化。”该高层称。
    因此,银监会在上述会议上明确要求银行与地方有关部门密切联系和沟通,及时获取淘汰产能企业名单、违规企业名单,并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过剩产能、落后产能等“三类”行业项目的授信,严格进行贷款风险分类,相应提足拨备,加大核销和处置工作力度,并运用差别定价、经济资本占用、提取专项拨备等工具,有效抑制对“三类”行业的贷款冲动。
    根据监管要求,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六大产能过剩行业及造船、发电设备、重型装备和通用机械等四大潜在产能过剩行业的新开工项目,其授信必须由银行总行统一审批。
    银监会相关人士已明确表示,对于已经发放的过剩产能贷款,如有坏账,就要及早暴露。
【形势要点】
央行强调有效汇率 或加快人民币兑美元升值
  【新纪元综合报道】在汇改整整五年之后,央行迫切希望公众不要把注意力只集中在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变动上,而是能关注到兑一篮子货币的汇率上。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或为人行为加快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所做的一步铺垫。
  央行副行长胡晓炼指出,未来可尝试定期公布名义有效汇率,引导公众改变主要关注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的习惯,逐渐把有效汇率水平作为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参照和调控的参考。
“口水战”似加剧
  “目前市场上普遍存在将人民币单一兑美元汇率变动,就判断为人民币汇率升值或贬值,人行是次表态就是对这种简单预判的澄清。”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表示,央行希望引导大家注意到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但兑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可能是贬值的——不要只盯着人民币兑美元的走势。
  央行6月19日宣布重启汇改,之后人民币快速走升弹性亦明显增强,一改自2008年美国次按危机爆发以来的盯住美元窄幅盘整的乏味走势,6月累计升幅达0.69%。
  渤海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张雷表示,名义有效汇率的提出应属人行6月重启汇改后顺理成章的下一个动作,“在金融危机之前,虽没有正式宣布,但人民币是紧盯着美元的。所谓参考一篮子货币其实表现出来就是有效汇率,有效汇率指数应该包括美元、欧元、日圆、英镑,还有韩国、印度等和中国贸易量比较大的国家货币”。
  实际上,全球主要经济体都会定期公布本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分析人士认为,人行未来或定期公布名义有效汇率的做法,也是在向国际惯例靠近。
  央行在此时强调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引导公众改变单一关注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的习惯,或正是为了加快人民币兑美元升值而明修的栈道。
  尽管中国已重启汇改,美国亦最终未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但中美两国之间有关汇率的“口水战”近日有加强之势。分析人士表示,美国为了推进其出口战略,将继续施压人民币
  “央行在此时表态,也有可能是在为下半年加快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速度而做的舆论准备,也是对近期国际压力加大的一种回应。”高善文说。
  胡晓炼表示,汇率浮动主要是调节实体经济中的总进口和总出口,所以调节不能仅对一国的双边贸易状况,也不能仅看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汇率。
期望稳中略升
  高善文表示,贸易顺差的产生既有周期性因素,又有结构性因素。如果主要是周期性因素而带来的贸易顺差快速增加,实际上与汇率并无很大关系,“央行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但现在拿这个(贸易顺差)说事,也有为下半年加快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步伐造势的可能”。
  中国海关此前公布的资料显示,6月中国贸易顺差为200亿美元,明显高于市场预期,为九个月来的最高水平。该资料再次引发来自外界的人民币升值压力。
  西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剑辉认为,人行实际上希望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汇率是整体平稳或稳中略升,“比如兑美元升值的时候,人行希望兑欧罗或兑日圆是贬值的,这样能够保持一个平衡,……如果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是整体升值的,就会引起人行的担心”。
  高善文认为,央行再次强调目前实行的是“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不是“盯住”一篮子货币,显示其在强调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汇率的重要的同时,又不致太约束自己的行为。
中央确定港沪人币业务分工
  【新纪元综合报道】港沪金融中心地位之争向受关注,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认为,上周的上海金融论坛传达出中央政府对香港的重大利好消息,即首次明确了两地在人民币业务的分工,上海专心服务在岸市场,香港则担当离岸市场的重任
  刚从上海回港的蔡冠深忆述,当日在论坛上有官员提到,人民币国际化走的是和日圆类似的路,但日本政府在一九八○年代有一个关键失误,未能妥善处理日圆回流的问题,导致国内资产泡沫爆破,至今仍未能翻身。
  他指出,日本的惨痛教训令中国官员注意到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金融安全隐忧,关键是要同时处理好外流和回流的进程,在中间架设防火墙以便调控,因此需要分别建构在岸和离岸市场
  蔡冠深表示,人民币的在岸中心无疑是上海,不过离岸中心谁属,就一直未落实,曾传出上海有意兼揽,甚至新加坡亦想染指。但他认为,香港的独有优势是上述两地都不能比拟。
  他解释,上海是社会主义底下的金融中心,香港则是资本主义的金融中心,无论金融体系或法制都与国际完全接轨,显然更有条件去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至于新加坡,他笑言“外人再好,都不及亲生仔”,中央政府不可能让货币命脉操纵于另一国家手中。
沪评级机构:进军海外取决人币国际化
  【新纪元综合报道】金融海啸后,全球多国重新审视信贷评级(内地称为信用评级)的监管,国际三大信贷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廸及惠誉势将受到史无前例的挑战,不少意见更认为现在正是中国信贷评级机构增加在国际舞台话语权的黄金机会;然而,对于内地信贷评级机构而言,人民币国际化才是让它们“走出去”的关键。
国际三大机构发展引证
  以上海为基地、被视为内地四大信贷评级机构的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总裁朱荣恩表示,“走出去”海外发展战略是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例如海外企业获准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内地企业获准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
  “没有人民币国际化,境内评级机构难以成为像三大国际评级机构那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机构,这可从这三家机构的发展可见一斑,以美元的国际储备和结算货币地位作为基础,使它们可以做强做大。”身兼上海财经大学信用研究中心主任的朱荣恩说。
  内地当局要求在境内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必须取得信贷评级,但对于境外发行则没有规定。至今无论是财政部、内地金融机构或境外金融机构内地子公司在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都没有为债券发行申请评级服务。
  朱荣恩认为,“走出去”也可以是替亚洲各国共同合作发展的担保基金,提供信贷评级服务。
  他所指的是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债券市场倡议”(ABMI)计划中的“信贷担保和投资安排”(CGIF)。东盟十国和中国、日本及韩国的财长今年五月决定成立规模达七亿美元的基金,通过提供担保、提高企业的信贷评级,鼓励本币债券的发行。
官方数据真确性频受质疑
  【新纪元综合报道】官方统计数据经常引发争议,由国民生产总值(GDP)、物价指数(CPI)到失业率,都被质疑有造假、“渗水”情况。近期最受议论的数据,则是国家统计局于三月公布,去年“全国七十个大中城市房价”涨幅,仅为百分之一点五,与大众的观感差距甚远。
  及后,另一中央部门国土资源部公布,去年“全国住宅平均价格”涨幅为百分之二十五点一,较国统局的数据高出十六倍。尽管前者的统计对象是“全国”,后者是“七十个大中城市”,取样标准并不完全相同,但内地绝大部分民众都认为,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明显更为合理。
  另一次受瞩目的“数据打架”,则发生在国统局和人行对民众收入情况分别进行的调查。国统局去年七月公布,上半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一万四千六百多元,同比增长百分之十二点九。
  但央行同期进行的调查就显示,次季城镇居民收入感受指数为百分之负八点六,比一季度大幅下降二十个百分点,是十年来最低水准,明显与国统局统计所反映的情况背道而驰。内地民众这次就更认同人行,很多人戏称自己的工资“被增长”了。国统局局长马建堂后来亦承认,统计方法存在问题,他自言对此感到“脸红”。
【热点聚焦】
中国应争取世界能源定价权
  【新纪元综合报道】近日,《华尔街日报》报道国际能源署有关2009年世界能源消费数据称,中国去年消费能源22.52亿吨油当量,较美国消费的21.7亿吨油当量高出4%,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司长周喜安迅即驳斥,指该新闻并不新,“美国方面已经炒了好长时间,该数字只可借鉴,我们觉得并不可信”。其实,经国际能源署确认的“预测资料”,2009年中国消费了22.65亿吨油当量的能源,高于《华尔街日报》所报道的22.52亿吨油当量。即使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发布的统计公报,去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1亿吨标准煤,换算成油当量约为21.32亿吨,只略低于国际能源署预测的美国当年能源消费21.7亿吨油当量。当然,按照美国能源署公布的资料,美国去年总能源消费折算成油当量约为22.28亿吨。以此而论,中国同美国相比尚有一点差距。然而,即使以此为准,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也将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中国的相关官员为何急忙批驳有关报道呢?显然,中国对此恐尚未做好足够的战略准备。
中国未有能力承担领 导重责
  无庸讳言,世界史上空前规模和快速的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使中国即使不是去年,也将在近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这是不可回避的。从战略高度而论,中国的国家能源战略和全球能源战略必须以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考量来调整,此乃当务之急。相对而言,那种急于否认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并为之辩护的取态,已不足取了。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标志着世界能源发展史和世界经济政治史的一个新时代。中国全力保障和开拓能源需求,乃天经地义,为此制订和实施能源来源和能源安全保障战略,亦是合情合理的。
  从当前和近期来看,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面临着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为要求中国承担世界大国责任和全球领导重任施加的巨大压力。对此,中国须从国家战略和全球战略的高度予以化解。中国以占世界五分之一,近14亿的庞大人口,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迎来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的地位,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穷国,就经济实力而言,离当今的世界第一经济富裕大国美国差距甚大,仍落后何止20年!中国不仅人均GDP不及美国的四分之一,而且人均能源消费也不及美国的四分之一。要求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承担与国力不相称的大国责任和领导重任,既不切实际,也不合情理
  当前,要求富足的美国人稍加减少过度的能源消费和增加与其相应的减排责任都办不到,却反过来要求贫穷的中国人勒紧裤腰带承担力不能及的责任,这既不公正,也不人道。
  国际社会必须正视现实,以中国的国情和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尚未发展到可以承担世界大国责任和全球领导重担的历史时刻,强求中国这样做是缘木求鱼。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客和舆论在这方面大做文章是别有用心的,这需要中国从政治外交战略及舆论宣传战略予以化解。
海军现代化 确保能源安全
  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的国家能源战略和全球能源战略的头等重大战略,应是加速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发展步伐。没有强大的海军做保障,中国的能源来源和能源安全战略就是纸上谈兵。当然,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强军战略既是能源安全的需要,也是国防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地区安全的需要。这是中国的当务之急,好在中国在这方面正在取得可喜的进展。
  另一个值得认真应对的能源战略问题是,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却在世界能源市场上缺乏定价权。这也亟须从战略高度加以解决。在这方面,中国有着深刻的教训,也可以说是惨痛的教训,至今仍在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例如,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钢铁消费大国和生产大国、铁矿石进口大国,却缺乏对国际铁矿石市场的定价权。若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大国,决不能重蹈其覆辙。
中国将减少对进口天然气的依赖
    【新纪元综合报道】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随着中国积极开发自身庞大的天然气储量,大幅削减天然气进口要求,未来10年期间,把中国当作最大需求来源的国际天然气公司必将损失数十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因此,这些公司向中国出口其日益增长的新增天然气产量的时间已非常有限。
行业咨询公司Wood Mackenzie得出结论认为,2020年以后,中国新增的液化天然气(LNG)需求量将只有未来10年的一半,而且自2020年以后,中国将不再需要增加通过管道输送的天然气。
报告称:“2020年以后,我们预期会看到大量本土的非常规天然气进入市场,足以满足中国大多数新增的需求。”
    预计到2030年,中国煤制气、煤层气、尤其是页岩气每日的供应量将可超过120亿立方英尺,从2020年开始,中国对船运液化天然气的新增需求将缩减到每年800万吨,而未来10年中国的这一需求为每年1600万吨。
    对于希望扩张自身液化天然气业务的国际油气公司而言,例如英国天然气集团(BG)、荷兰皇家壳牌、英国石油、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等,中国页岩气的异军突起将令它们的处境变得尤为艰难。中国还拥有大量常规天然气资源。自2005年以来,随着美国由于自身巨大的页岩气储量而对进口关闭了大门,而欧洲的天然气使用量开始停滞,中国已成为天然气公司最为重要的市场。
    Wood Mackenzie表示:“液化天然气的卖家明显需要在未来两三年与中国买家完成交易,否则中国可能会从其项目的潜在基石买家名单上消失。”该咨询公司的分析师弗兰克哈里斯(Frank Harris)补充表示:“对于国际天然气生产商而言,这是一个持续的噩梦。”
    Wood Mackenzie相信,中国政府和中国石油在开发非常规天然气方面的强大领导力,将意味着中国将超越欧洲,成为全球第二。目前,那些希望通过复制在美国的成功、进入国际页岩天然气市场的能源公司,大多都将重点放在欧洲。
    不过Wood Mackenzie指出,对于国际油气公司而言,特别是在页岩气领域拥有雄厚知识的公司,也存在有利的一面。中国非常规天然气生产的增长,“在发展初期需要合作伙伴和技术,这就为符合条件的外国公司创造了机会”。中国石油已经找到了几家外国合作伙伴,特别是壳牌。
    中国政府希望到2015年将天然气使用在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例提高至8%。
【新闻视点】
广东全国率先启动立法程序推行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新纪元综合报道】工资加多少,不是老板说了算,两成以上工人集体要求就可以坐下来谈。广东正在全国率先启动立法程序,推行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北京、江苏等地也将相继立法。有学者认为立法有助增加提高工人薪酬,但深圳台商表示,相关法律可能会被工人滥用,逼使更多工厂撤离珠三角。
  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即由工人代表与资方就工资水平进行平等谈判,改变工资由资方决定的传统,内地已推广多年,因该机制并非法律,实效不大。近期,珠三角爆发罢工潮争取加薪,令官方加紧相关立法。“必须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国有企业更要带头,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科学合理地确定劳动定额、工资标准,切实提高职工的工资收入。”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强调。
  有三千多万名外来打工仔的广东省人大上周三开会,讨论修改《企业民主管理条例》草案,条例重点是规定企业必须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预计将在今年表决通过。这将是全国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对工资协商制度进行规定的条例。北京、江苏等多个省市也将展开相关立法。江苏更表示,三年内全省企业普遍实行工资协商。
  全国总工会全力推动的全国性《工资条例》有望在年内出台,条例重点也是工资协商制度。全总今年将投入一千万元在十个省市开展试点,聘用工会人员协同工人与资方展开工资协商,力争二○一二年在全国全面推行。
  按广东《企业民主管理条例》的规定:五分之一以上的工人即可经工会向资方提出工资集体协商要求,企业收到工资协商意向书后,应在十五日内与工人展开协商,企业无故不安排协商的,不得因工人罢工等而解雇工人。“以前参加罢工的工人常被企业以各种名义开除,且不给任何补偿。现在法律把这个『洞』给堵上了。”南海某日资汽车零件厂的工人说。据全总的一项最新调查,七成以上的工人支持工资集体协商立法;愈来愈多的企业也表示,解决工资纠纷等劳资矛盾,最好的方式是双方协商。
  “推行工资集体协商是在玩火。”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则警告。他撰文指出,工资协商会削弱个别成员力争上游的意向,对工业发展无疑是一种祸害,“更严重的祸害,是工资集体协商更容易导致罢工的出现,甚至发展成灾难性的举国罢工。”
资方担心工人滥用条例
  【新纪元综合报道】“如果五分之一的工人坐下来谈,跟你要求将工资提高到五千块,但深圳最低工资才一千一,那该怎么办呢?”对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早有所闻的深圳台商协会会长黄明智表示,他很担心新条例生效后可能会遭到工人滥用。
  黄明智说,工资集体协商将劳资关系问题丢给企业单独处理,只会制造社会矛盾,令劳资双方的关系更加僵持。一旦条例生效,相信会有更多工厂撤离珠三角,“现在很多(厂家)都已经跑了,做不下去,(珠三角的)成本,要比东南亚高很多。”
  “深圳富士康连跳事件只是少数情况,不能因为有跳楼就推出更苛刻的条例。”黄明智认为,要提高工人收入,可以提高最低工资。他的企业为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投入大量资源,算上各种费用,每位员工每月待遇均在两千元以上且运作良好,不需要工资协商。
  拥有深圳富士康的台湾鸿海集团总财务长黄秋莲表示,无论有没有工资协商,大陆工资成本增加都是必然趋势,鸿海将以内部及制程改善、客户转嫁等方式因应。但亦有港商认为,提高工资无可避免,由于相关法律进一步明确工资集体协商的方式和程序,将为企业的正常经营提供保障,可以避免突发性的罢工事件,减少不必要的付出。
【观察思考】
世界经济会否风云突变?
  【新纪元综合观察】两周前,如常地参加了清华大学每季一次的宏观经济研讨会。这个系列的研讨会已有约四、五年的历史,每次均由科技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准备一套中国宏观经济的计量预测。科技大学旧同事、现任清华“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负责组织研讨会。
  这些研讨会在内地似乎颇具影响力,每次都冠盖云集,逼爆数百人的演讲大堂,全国媒体纷至采访。此次研讨会主题是“风云会否突变?”
“双底衰退”风险
  这个主题由稻葵老弟所选,究其应是问中国会否面对“双底衰退”的风险,为什么选这题目?
  稻葵是内地目前政经学界的“当红炸子鸡”,身兼全国政协委员,最近又被委任为备受瞩目的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这种身份的人物,通常都消息灵通,但工作敏感使然,都必须守口如瓶。
  科技大学另一校友易纲教授(科大经济系兼任教授﹝Adjunct Professor﹞,身兼人民银行副行长及“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嘴巴比稻葵更密不透风,我与他相交三十年,也想不起他过去有透露过什么“内幕消息”;行文至此,突然惊觉我们招聘时眼光着实不错,科大经济系校友中,在国际上及内地政经学界成为栋梁之材的实在不少。李(与科大结缘六年)、易(结缘两年)以外,大名鼎鼎的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结缘十年)及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副院长武常歧(结缘近十九年)都是例子。
欧债危机影响中国
  从北京回到香港后,几乎第一时间便有内地驻港资深记者找我查询对“双底衰退”的看法。稻葵所关心的及记者所提问的,我相信,其实都是中央政府内部极欲及早研判的问题︰在一片好景下,中国经济会否突然向下,杀大家一个措手不及?
  这种担心并非无的放矢。三十年代初的大萧条后,一九三四到三六年美国经济强力反弹,但一九三七年又再急挫。一九八○年一月至七月,美国经济的同比年增长率是负百分之八,八一年一月至三月却是正百分之八点四。
  但好景不常,联储局要加息控制通胀,八一年七月到八二年十一月经济又打回原形,再陷衰退。既然历史上“双底衰退”偶有发生,我们总不能排除现今再次出现的可能。
  中国政府对“双底衰退”的忧虑,部分显然来自欧洲的债务危机。世界杯赛事期间,大家忙于看足球,把危机抛诸脑后,但欧债危机已经消除吗?今年五月初欧洲中央银行宣布会准备七千五百亿欧罗的信贷额,随时可作救市之用,上周五,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与去年年底相比,已贬值百分之十。这些发展,固然都有纾缓欧债危机爆发的效果,但造成危机的根本原因,欧洲几个国家先使未来没有的钱而形成的财困,却没有得到改善。危机何时再现?难说得准。
  中国应该担忧的另一方面是美国。美国从去年第三季起已连续几季录得正增长,但失业率仍居高不下。奥巴马刚签署了以改革金融市场为目的的笃德—法兰克法案,但这份二千三百页的法案充满各种政治交易后达到的妥协,其效果可疑。正如贝克尔在他的博客指出,在二○○八年几乎持有所有次按债务、直接引爆金融危机的房利美房贷美,新法案居然对它们宠爱有加,碰也不碰它们。将来次按危机会否重演,谁敢排除这可能性?
  较两房更能揪紧中国领导人神经的,应是内地本身的房地产价格高企问题。我在北京十分注意房地产的定价,看来今季比起上一季有所回落,但价格仍高,在清华的研讨会中不少讲者的焦点仍集中在房地产。日本九十年代初房地产泡沫爆破后引起的经济衰退,至今仍能勾起无限联想。
暂时可承受地产压力
  我对内地房地产问题能否触发新一轮危机,态度较为乐观。中国仍处于急速城市化的阶段,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房屋供应仍然短缺,房价不易大跌。
  美国次按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国人先使未来钱,储蓄率奇低、却又要购置难以负担的房屋,但中国的总和储蓄率却高达GDP的五成,人民消费比例占GDP极低,与美国国情不同。除非中国忽发奇想,把货币供应量大幅紧缩,否则中国暂可承受房地产市场的压力。
  纵观上述的经济负面因素,短期内出现严重情况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却不高,“双底衰退”的风险不算很大。其实太过把注意力放在短线问题上,往往会使我们忽视了长期性的问题。欧洲经济的长远发展,的确存在一些难题,对世界经济有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欧洲不少国家大搞福利,政府开支庞大;例如,法国的医疗及退休福利开支便占了GDP的三成以上,希腊的公务员也占了工作人口的三成。不过,开支庞大,甚至是欠下巨债也不一定导致信贷危机,只要经济增长够快,速度超过国债的增长,市场便可相信此国有能力有借有还,不会降低信贷评级。
  欧洲一些国家的困局是,在债主临门的情况下,她们最须要展示实力,证明自己有力还债,但偏偏却不能改动一些拖慢经济增长的政策。诺奖得主普雷斯盖特在二○○四年的一项计量研究报告指出,欧洲高企的边际税率,正是导致就业收入及劳动时间都远逊于美国的元凶。
  要推动欧洲经济增长的一个有效方法便是减税,但不少国家已欠下巨债,如何能减税?如果真的要减税,而又同时把赤字控制,便必须降低福利开支,谁会相信她们在政治上可做到此点?
高福利非唯一问题
  高福利绝非是困扰欧洲经济的唯一问题。欧洲的劳工法例多如牛毛,最低工资及标准工时双剑合璧,把劳动市场杀得七零八落。在僵化了的劳动市场中,失业率高企已非一日之寒。我们若拿法国作例子与香港相比,可见到法国人民接受教育年数的中位数,比香港超出几乎三年。
  有了这个优势,按理法国人民的生产力也应远超香港,但实际上她的人均GDP却只是勉强与香港相若,由此可知,法国经济的其他环节出现的问题实在不少。
  有次在巴黎旅游时,有位从香港移民法国多年的导游,不断以港人的价值观雄辩滔滔,力数法国劳动市场的不是,他每一项的论据都指向同一结论:法国人已是单靠“吃老本的败家仔”。这位导游亲身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应是正确的,但是,法国教育及科技水平却又高于香港,倒也不能等闲视之。
  我对欧洲的长远经济前景十分悲观(德国或许包括英国,可能是例外)。一九九三年诺奖得主伏格尔(Robert Fogel)今年一月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撰文,预测到了二○四○年,欧盟经济总量只及世界GDP的百分之五,而中国却会高达百分之四十,难怪内地学术界中不少人认为在国力竞赛中可以不再理会欧洲(将来有机会再评述此点)。
  美国也有与欧洲相同的困扰,但程度却低得多,而且其全要素生产力进步速度仍然显着,虽然其金融改革仍有不少漏洞,我相信国际上经济的隐忧主要来自欧洲。这么大的一个经济体制若慢慢被“阴干”,必会拖慢世界经济的增长,这当然也包括了内地及香港的经济。
  并非每一个人都同意这个判断。存在不同意见是大大的好事。倘若大部分人都突然看淡欧洲经济,那么与她有关的证券及资产价格便会迅速下跌,真的把投资者杀个措手不及!市场若无后知后觉的接火棒者,波幅会十分惊人。
  中国要不要担心“风云突变”?世事变幻无常,适度的戒心十分必要。但如上所述,中国不用太介意短线的风险,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长远变化,尤其是欧洲经济慢慢下滑或停滞的潜在可能性,并加以防范,才是更须注意的。
须为二次探底做好准备
  【新纪元综合观察】7 月15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经济数据。我们对资料的总体解读是,上半年经济运行稳定、未来须做好下行准备。展望下半年及明年的中国经济,毋庸讳言,挑战和困难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出口不容乐观。虽然从6 月份数据来看,中国出口情况依旧向好,但是这种向好势头有很大不确定性。就外部环境来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扑朔迷离,欧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贸易制裁有增无减,这将会对中国出口造成进一步冲击。美国7 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初值为66.5,创下11 个月新低,显示消费者对经济的忧虑情绪重新燃起。而且欧洲的债务危机和美国庞大的“有毒资产”,依旧是世界经济的计时炸弹,潜在威胁不减。
  就内部环境来说,出口的困难还在增加。其一,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制造业所依附的低成本、低生产要素价格的情况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成本大幅上升。其二,当前部分商品取消退税,且人民币升值预期将会一直让出口企业坐立不安。其三,即最近引起全球关注的中国劳动力工资上涨,这将会提高劳动力的成本,对于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在上述多方重压下,劳动力价格的提升无异于雪上加霜,本已不多的企业利润将更加减少。
  第二,投资难以为继。像2009 年那样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不可能再次上演,因为目前投资已经引起了更加严重的产能过剩,政府当前在压抑产能的同时缩减基建投资,说明下一阶段主导中国经济复苏的将不会是投资,而是消费的重振。
消费刺激政策找不到突破点
  此前亚洲开发银行在《2010 年亚洲发展展望》中预计,2010 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在去年达到30%后将放缓至25%。另据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王建测算,2009 年到2011 年的国内投资总额将比2003 年到2008 年六年间的投资总额还要多出15%,这些投资中有很多是改扩建项目,这些项目周期短,产能释放较为集中,且很多集中在2011 年。因此如果此时巨大的产能过剩找不到需求物件的话,未来的产能过剩将更加严重。
  然而问题在于,消费实际上难言有起色。总书记胡锦涛近日在考察河南时,再次强调要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从依赖外需转为提振内需,关键是依赖消费。但现在消费鼓励政策收效不大,像上一轮政策中,预期1500 亿元(人民币,下同)的“家电下乡”,只实现了500 多亿元,刺激汽车消费政策更只实现了30 多亿元销售额,比原先预想的1300 亿元相差甚远。消费应是下一阶段提振国内经济的主要动力,但是就目前来看,政策仍旧没有找到较好的突破点
  综合以上来说,中国经济在2010 年末至2011 年将会面临更大风险。上一轮库存的增长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复苏,随着第二次的去库存化,预计今年第4 季度经济增速下滑将会相当明显。全球经济的二次探底有可能在2011 年到来,那时正是中国更大产能过剩要释放的时候,如果再加上出口恶化、消费不振,则中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也会很大。
  对于2010 年来说,保增长应该没有压力也没有悬念。世界银行预测今年中国GDP 增速为9.5%,IMF 则预测为10%,我们预计全年增长将在10%以上。但未来一定要做好经济下行的准备,同时更要做好经济二次探底的准备。
  对比经济增长的隐忧,上半年中国财政形势一片大好。全国财政收入累计43349.79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373.65 亿元, 增长27.6% 。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38611.53 亿元,按年增长30.8%。全年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大幅超过年初计划将毫无悬念。我们希望这将为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提供良好的基础。下半年,政府应加大落实“结构性减税”的政策,促进经济结构的尽快转变。
  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必须尽快找出经济增长的突破点——如何行之有效地提振内需?从现在看来,提振内需的有效方法就是城市化。工业化带来供给,城市化带来需求。谈内需增长不谈城市化,实际上是不着边际的。加速城市化将成为下一步破解内需问题、房地产调控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等许多问题的关键。当然,城市化并非一蹴而就,但从全球化外需增长模式转换到城市化内需增长模式的道路,将是唯一正确道路,也是未来提振中国经济、改善中国民生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