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大宗商品保税现货价格——“洋山价格”昨日在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上海有色网主办的第八届铜铝峰会上正式推出。其首款产品“洋山铜溢价”即日起将通过“洋山价格”专题网站、彭博资讯(Bloomberg)等国内外第三方数据平台同步发布。
“洋山价格”是继2011年期货保税交割业务全流程走通、2012年保税仓单质押功能首家试点之后,上海综合保税区为打造洋山保税港区大宗商品集散平台而推出的又一举措,“洋山价格”将逐步推出与保税市场有关的大宗商品价格信号。
据介绍,“洋山铜溢价”是指以待报关进口至上海的基准品牌精炼铜交易价格对伦敦期货交易所(LME)的溢价。其价格信息主要来源于电话采集、交易撮合两种方式,由独立的第三方负责价格信息的采集,再通过系统科学的计算方法得出。
据了解,经过两年的发展,洋山保税港区已成为铜等大宗商品的物流集散基地和产业政策高地,吸引了大批龙头企业入驻,这些企业成为“洋山铜溢价”最核心的价格采集对象和使用者。截至目前,入驻洋山保税港区的大宗商品龙头企业已达63家,注册资金35亿元人民币。伦敦期货交易所(LME)指定交割库运营商大部分已入驻洋山保税港区,如NEMS、GKE、世天威等,CWT、理资堂也已借助第三方物流仓库实际开展业务运作。据介绍,2012年通过上海综合保税区进口的电解铜超过100亿美元,占全国电解铜进口总量的1/3。因此,上海保税铜供需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铜的供需,保证了“洋山铜溢价”的权威性和价格关注主体的广泛性。
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王辛翎在会上表示,“洋山价格”的推出将对大宗商品产业链以及洋山、上海乃至远东地区带来积极的影响。从企业运作的微观层面来看,“洋山价格”提高了大宗商品价格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有助于企业提高经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从产业链的中观层面来看,可以为铜等大宗商品的国际贸易长单谈判提供一种新选择,国内贸易商铜进口时签订的“LME三月铜+固定溢价”的定价模式可以转化为更贴近市场的“LME三月铜+洋山铜溢价”。从宏观层面来看,“洋山价格”的推出能够帮助上海重现鹿特丹、伦敦模式,支持上海建设国际贸易、国际航运中心。从发展愿景来看,“洋山价格”有望在未来升级成为金融衍生品,实现从物流到贸易再到信息、金融的跨越式整合,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价格风向标。
转自期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