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起孟加拉湾,北抵昆明,绕行马六甲。1月底,来自中东、北非的石油,开始通过一条新的线路进入中国。这条全长2402公里的中缅原油管道,自设计之初便被赋予了解决“马六甲困境”的战略意义。而随着中国在缅投资的发展,与中国边境线长达2000多公里的缅甸,在西方媒体口中成了中国“西海岸”。
中缅原油管道与2013年7月投产通气的中缅天然气管道平行,两者同属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在缅长度约占管线全长的三分之一。
“缅甸自身很清楚,这条管线有助于其战略地位的提升,增加和中国交往谈判中的筹码。”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缅甸问题专家范宏伟告诉早报记者。
“从全局看,该管道只是中石油众多商业活动中的一部分,国内舆论夸大了对中企活动的认知,将其战略意义无限拔高。缅甸很重要,但不要把缅甸捧到天上去,让缅甸人失去对自身重要性的客观认知。”中国驻缅甸大使馆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表示。
不堪承受的“战略期许”
总成本高达50亿美元的中缅油气管道,自建设之初便背负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进口逐年上升,有报道称,目前,大约80%的进口原油都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
“世界主要航道都有美军部署,一旦出现非常态势,中国的石油供应很可能会受到控制。”中国军事及能源战略专家王海运认为。
基于“马六甲困局”的担忧,中国开始探求石油进口通道的多元化,并先后在东北、西北方向和东南沿海,建成了中俄原油管道、中亚油气管道和海上油气运输三大能源通道。
《金融时报》称,马六甲海域猖獗的海盗和复杂的地缘政治,让中国决策层担忧不已,直接催生了中缅油气管道项目。
“马六甲海峡航道狭窄,附近有美军基地、海盗,中国能源途经于此,一旦被第三方或其他因素干扰,导致能源供给中断,会对中国的能源安全产生巨大影响,在该前提下设计了中缅油气管道。”范宏伟向早报记者表示,“但单纯从美国因素考虑,该假设并不成立,该项综合设计是为了达到能源进口多元化、能源运输多元化的作用。”
“看待东南亚在中国战略版图的地位上,需要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给这一地区加载承受不了的战略期许和压力。”上述中国驻缅大使馆工作人员强调。
中国在缅投资受阻
2011年,缅甸开启民主改革,开启汇率改革新政,制定新的外国投资法和税收改革。随后西方国家解除对缅制裁,这里开始成为亚太地缘政治的角逐场。
美国、欧洲开始向缅提供技术援助;日本单方面减免缅甸5000亿日元的债务,出资140亿日元帮助解决仰光糟糕的电力供应问题,并对缅甸南部宽阔的土瓦海港和工业区表示出极大兴趣。
同年,缅甸政府叫停耗资36亿美元、由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投资的密松大坝。
第二年,缅甸政府又叫停位于缅甸腹地的莱比塘铜矿,该铜矿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下属的万宝矿产有限公司与缅甸军方控制的一家公司共同出资。
“由于地处伊洛瓦底江,密松项目已被政治化,不再是个单纯的经济项目。”范宏伟教授称,“尽管中缅原油管道在建设过程中也受到了抗议示威,但投资数额巨大,同时,为缅甸带来了过境费、原油和天然气。”
公开资料显示,缅甸每年可从该项目中获得200万吨石油和20亿立方米天然气。此外该项目为当地民众提供了5000多个就业机会,缅甸每年可以获得税收、投资收益和出口收益约1381万美元。
即便缅方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但该管道仍受到非议。有外媒报道称,该管道在缅建设过程中曾因土地补偿金问题遭到抗议。
中国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研究员蒋女士说,中国应立即改变以往过于依赖缅甸政府官员的“上层路线”,转而大力加强“下层路线”。
目前中国也在积极研究如何对缅甸进行系统性经济帮扶。
民权意识影响在缅投资
近期,缅北局势升级,克钦独立军与政府军产生交火。外界担忧,管线的安全会受到影响。
“中国要加强同缅甸政府的合作,同时也要和民地武保持良好关系。”范宏伟建议,“即便民地武无法发动大规模破坏,但小规模破坏还是很容易做到的。”
但消息人士认为,外界对管线安全状况的担忧实属多余,“没人敢动中国的石油管道,政府军和民地武都不傻。谁破坏,谁损失大。”
“中缅油气管道的开通,实际上标志着中缅合作经历风雨之后进入一个稳步推进的阶段,是正视现实、不断解决问题的新常态。”上述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大量的中小企业对缅甸都表示了浓厚兴趣,来到缅甸进行考察,相当一部分还进行了投资,参与到成衣制造、加工、种植、物流、房地产等行业,并且获得了良好的回报。”
目前,缅甸已成为中国在东盟地区重要的工程承包市场和投资目的地,中国是缅甸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不过目前缅甸民众的民权意识强烈,产业还没怎么发展,已经开始要求高薪回报。这可能成为其未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上述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工作人员表示。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