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塑化剂的追查线索,台湾全岛几乎全沦陷。从五星级饭店到街头小贩,都有业者使用有毒塑化剂。这说明:许多加工食品受到有毒塑化剂污染。在此同时,台湾社会的信任机制被有毒塑化剂风暴所摧残。
台湾食品药物管理的年度预算只有22亿到23亿元,与食品直接相关的预算更低,仅有1亿2000万元,平均下来,每名台湾人只分配到5.21元可资检验食品是否安全。对此,有临床毒物医师站出来批评,称这“根本就是个骗局”。直指台湾公权力部门对塑化剂特别是毒物管理过于轻忽,且从预算分配上,弱化检验部门的执行能力,涉嫌放纵食品供应厂商恣意为之。此外,令人无法同意的是当局财税部门有意“依法办理”,向被风暴扫到的“无辜”厂商提供损害补偿,即减免货物税的税额。有毒塑化剂的滥用和泡滥,所有使用的厂商,当然都心知肚明、都有无可推卸的责任。
食品添加塑化剂的危害到底有多大,这是一个几乎无从估算的难题,也很难明确消费者的受害程度;由于DEHP未列入第一类毒品,相信所有涉案厂商都会使出各种可能的手段减低或豁免于刑责和民事赔偿。公权力部门在追查上游厂商之余,为求稳定人心,也会力求压缩打击面,讲得好听是“抓大放小”,例如居于末端的面包店就有可能逃过清查,更大的考虑则在稳定人心。
塑化剂毒害风暴在台湾似有愈挖愈深、愈广的势头,人心为之惶骇不安。一是过去中了多少毒而不自知;二是所有检验都过了关,不保证食品安全,更不保证有无塑化剂之类的有毒添加物。整个社会的各种信任机制,包括各种食品检验的信用几已全告崩溃。
目前的要害还在台湾社会本身有无反省能力;在追查黑心食品厂商的同时,更要看重:如何重建台湾的社会信心机制才是当务之急。
【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