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PTA、LLDPE和PVC期货之后,又一化工品种聚丙烯(PP)期货日前获证监会批准引起国际市场关注,大商所工业品部负责人透露,我国合成树脂期货市场的良好发展态势己吸引了世界目光,迪拜黄金与商品交易所近期也计划开展PP期货交易,为此,该所已多次派人来大商所调研,对PP期货合约的设计进行了充分的前期交流沟通,目前其合约设计与大商所即将上市的PP合约十分类似,并计划年内推出。如其上市后能成功运行,相信会与大连PP期货会在价格上形成呼应格局。
国际上多家交易所曾上市PP期货品种,但并不成功,PP期货能否如国内其它化工品种上市后成功运行?对此,大商所工业品部负责人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合成树脂和相关化工产品生产国与消费国,庞大且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现货市场以及发展良好的化工期货市场,将为PP期货的成功运行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据了解,从2005年开始,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印度孟买大宗商品交易市场(MCX)等国际期货交易所就陆续推出了化工领域的LLDPE、PVC以及PP等通用合成树脂期货品种,但由于参与者寥寥、市场流动性匮乏,之后这些期货交易所陆续停止了相关品种交易,目前仅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保留该品种,但交易规模也很小。
据介绍,国际上合成树脂等化工类期货品种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其现货市场消费规模增长放缓、市场集中程度相对较高,生产与消费企业大多直接对接,缺少中间贸易商,相关产业客户成本转嫁能力较强,无需参与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在PP品种上,从世界聚丙烯供需格局来看,全球PP产能及消费主要集中在东北亚、北美和西欧等地区。近几年,全球聚丙烯生产商的数量在逐渐减少,生产装置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家大的跨国公司手中,2011年世界前十大聚丙烯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合计达到3323万吨/年,约占世界聚丙烯总生产能力的51.74%,且北美及西欧地区在2008年后相继受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影响,经济出现滑坡,制造业萎缩,从而削弱了当地消费需求,也对合成树脂产业规模带来不利影响。
相较之下,我国PP现货市场规模大、增速较快,且产品商品化率高。2012年,我国PP生产能力达到1218万吨/年,PP消费量总计1486万吨,分别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7%和27%。由于石化产业链条非常长,除了化学性质稳定性差、不易储运的产品会作为中间品,一般国内企业在经营中都会选取生产和消费环节的分离,就PP而言,商品化率几乎达到100%。
另外,我国PP现货供需不存在垄断,商品定价完全市场化。在生产领域,我国PP的生产主体包括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此外还有部分依赖进口,其中最大的生产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的供应占比约47%(与LLDPE等相近似),进口、合资企业及其他供应占比53%;在消费领域,99%以上的塑料加工企业都为中小企业;贸易环节,我国PP贸易链条层级较多,从生产企业到最终的消费企业,最多会经过四级以上的贸易商,产品价格完全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确定。
他同时指出,国内树脂等化工期货市场整体发展情况较好,为PP期货运行铺好了路。据介绍,2007年大商所上市了国内首个合成树脂期货品种-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同时也将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等品种一并作为重点关注品种进行研究,并于2009年上市了PVC期货。PP与LLDPE、PVC同属于合成树脂,上游原料相同,中间贸易市场结构类似,下游消费区域重合,部分避险和投资群体重叠,LLDPE和PVC两个品种上市以来运行平稳,投资者结构逐步完善,期货市场功能得到了相应发挥,为PP品种的开发提供了成功经验和坚实的保障。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