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纪元公告
|
财经资讯
|
期权专题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CRM登录入口
|
OA登陆入口
|
我要开户
电信宽带入口
新联通宽带入口
移动宽带入口
联系我们
400-111-1855
 
能源化工
油价走势料将“翻版”2009年
发布时间:2012-01-16 08:19:53

 欧佩克产量取决于市场需求

  中国证券报:您认为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2011年12月以来增产,以及伊朗问题将对国际油价造成怎样的影响?
  魏恩伯格:欧佩克最新的决议是将产量目标订为每日3000万桶,虽然该决议影响很小,但证明了沙特再次在欧佩克内部占据了上风。沙特在2008至2009年期间通过其控制权带来了垄断联盟,该联盟能否维持还要看原油市场前景以及油价是否会跌至远低于100美元。
  伊朗问题的确在影响原油市场,但掌握全球75%石油储量的欧佩克很清楚全球原油需求并未萎缩,因此不会因需求旺盛而过分增产,那反而会拉低油价。对于石油输出国来讲,价格才是其真正关心的。
  杜里安:欧佩克目前还没有实际增产。去年12月14日签署的协议仅仅提高了欧佩克成员国的石油产额上限,当时预计为每日3000万桶。这一数字包括了利比亚和伊拉克的产量,但利比亚的石油产量在缓步提升,伊拉克则由于基础设施问题石油产量增长受限,因此2012年确切的石油产量尚不能确定。
  总的来说,未来欧佩克的石油产量还将由全球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的需求决定。我们对于欧佩克产量的最新调查显示,欧佩克成员国去年12月平均每天抽采3083万桶原油,比11月预计的3060万桶高出23万桶,达到了三年来日均抽采量的最大值。
  中国证券报:您对国际油价2012年均价做何预测?这一结果对经济增长产生何种影响?
  魏恩伯格:国际油价将保持在当前水平。一般而言是经济增长率对油价产生影响,而不是相反的方向,这是因为对石油的需求相对价格而言不太敏感。油价变动是个动态因素,主要由需求增长和供给约束所决定。
  在2011年,较高的地缘政治风险被经济前景信心恶化所平衡。在未来几个月内,上述两个因素可能会带来令人惊讶的表现。一方面,由于欧洲经济的持续且显著疲软及其对美国和亚洲经济增长造成的“传染”风险,油价应该不会突破120美元。另一方面,如果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成为现实,而欧佩克却不以及时和透明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话,那么国际油价可能跌破90美元。
  基本面是油价波动根本原因
  中国证券报:由于国际油价波动幅度的显著加大,关于是供需基本面抑或是投机行为对国际油价的影响更大的讨论日益激烈,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魏恩伯格:如果价格上涨的原因仅仅是投机行为的话,可能会对经济增长的路径产生较大影响。然而,当前情况并不是这样的。我们认为,目前国际油价主要是由基本面推动的。从数据上看,经济周期仍对国际油价走势有着引导性影响。过去几十年间,大宗商品周期反映了经济周期。从1982年到2010年,美国供应管理学会(ISM)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走势与美国商品研究局指数(CRBI)走势基本吻合,这表明实际的供需基本面才是长期直接影响着国际油价走势的因素。相比之下,投机意愿可能会在短期内对市场造成较大影响,但这并不具有持续的效力。
  杜里安:目前的油价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首先,我们尚处在石油的高需求季节,另外在12月,石油公司也往往因年终清账而降低石油商业库存;其次,国际能源机构2011年下令释放战略储备以补偿利比亚的石油损失,但石油价格却没有经历业内预计的回落;再次,地缘政治的紧张也是除基本面之外引发油价上涨的一大因素,伊朗的紧张局势、霍尔木兹海峡的航道安全问题以及尼日利亚因罢工而中断的石油出口都是影响油价的潜在因素;此外,欧元区的经济危机也影响到了石油市场,导致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
  中国证券报: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之下,您对中国短期和长期的原油需求及其对油市的影响有何判断?
  魏恩伯格:虽然经济风险犹存,特别是在欧洲,但我们认为市场可能重复2009年的情况,即全球经济下挫的同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大宗商品投资者无论从心理到行为,仍对大宗商品投资保持热情。再考虑到大宗商品的估值周期显然更长,中国经济数据欠佳的负面影响相对有限。
  具体到国际原油市场,中国仍对国际油价有着重要的影响力。2005年到2010年,中国的新增原油需求占据了全球的65%。另外,尽管中国的汽车数量在过去10年增长了20倍,但其人均汽车拥有数量仍然很低。而且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远未结束,这些都使得中国的需求在长期上成为国际原油市场需求和价格的有利支撑。
  杜里安:尽管经济增速放缓,根据中国海关发布的数据,中国2011年12月的原油进口增长了2091万吨,同比上升5.1%,相当于平均每天增长518万桶。但中国的表观石油需求,即普氏能源资讯对中国石油需求的推算量正在放缓,且中国政府未来可能采取的反通胀措施也有可能进一步影响石油需求。不过,总体而言,尽管中国未来的石油需求增速可能会较往年放缓,但仍将超过世界其他国家。

【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