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下游利益分配将出现调整,行业内兼并整合会进一步加剧
对于天胶产业链各环节来说,2013年是饱受酸甜苦辣的一年。全年胶价重心承接2012年的颓势,上下游行业发展良莠不齐,可以说各环节失衡趋势加重。从上游行业来看,天胶价格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不但打击了胶农种植橡胶树的积极性,也让国内产区农垦企业和海外产胶国销售受阻,利润出现萎缩。对他们而言,2013年是考验企业生存能力的一年。不过,对于下游行业来讲,胶价持续疲弱却给轮胎制造商们带来了福音。由于原材料价格再度回落,且销售环境改善,企业利润空间大幅增长。过去的一年中,国内多数轮胎企业在挺过美国特保案和欧洲标签法的冲击后,变得越来越强,经营实力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也显著提升。可以说,“苦难地狱”与“幸福天堂”这两个极端景象在2013年的天胶产业链上下游同时出现。未来这种两极分化格局是否会延续,值得投资者深思。
产需错位 未来几年天胶过剩量继续加大
回顾历史,2007—2008年,全球经济过热提振新车产销量和轮胎消费量,需求预期高估引发商品溢价水平快速攀升。在高企的天胶价格诱惑下,不论是产胶国,还是胶农,均被激发出前所未有的种胶欲望,大片的原始森林被单一的橡胶园所替代。然而,“盛世”仅昙花一现,随即转入衰退与萧条。受制于7—8年的生长周期,天胶投入产出存在明显的滞后性,调节速度过慢导致2013年全球产能陷入过剩僵局。
据相关机构调查统计,2013年全球天胶增量主体国为泰国、印尼和越南。其中,泰国在2005—2008年新植和翻新天胶面积激增,预计2013年该国天胶产量达到386.6万吨,较2012年增长2.3%,且2015—2018年产量将继续快速释放。全球天胶种植面积最大的印尼,随着国内单产的不断提升,未来供应量也会稳步增加,预计2013年该国产量达到318万吨,同比增长4.6%。越南近几年在天胶发展上速度最快,种植面积增速较大,预计2013年该国产量为101万吨,较2012年增长17%。综合来看,2013年全球天胶产量会达到1180万吨,增速为4.18%,而消费量仅为1140万吨,增速为3.59%。供需增速持续失衡,导致结转库存和库存消费比分别被推高至228.2万吨和20.2%。
国际橡胶研究组织(IRSG)的最新报告显示,随着新胶园的陆续投产,预计2020年以前,全球天胶供应量将维持稳步增长态势,2018年之前处在产能快速释放阶段,2014年全球供应量达到1245.3万吨,同比增加68.2万吨,增速达5.8%。
干预政策力度偏弱 收储提振效应削减
面对天胶市场产能过剩的难题,胶价偏低和销售受阻困扰着胶农的生计,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割胶收入难以覆盖胶工雇佣成本的现象。自有资产者被迫将部分胶园闲置,而贷款经营者因银行催款急迫以及存货贬值加速,只能将怨恨投向政府。胶农愤怒情绪高涨,激化了部分产胶国的社会矛盾。
以全球最大产胶国——泰国为例,2013年其国内频频爆发胶农游行抗议活动。此前泰国首相英拉也采取过多项干预政策来化解天胶产能过剩难题。比如收储(从2012年开始陆续收胶20多万吨)、取消出口税(2013年9月至12月底取消3铢/公斤的天胶出口关税)、补贴胶农(对170万胶农每莱补贴2520铢或12铢/公斤,每户最多补贴25莱)。不过,最终事实证明,上述干预措施均缺乏持续性,整体力度也偏弱,不仅耗费了大量财政资金,也让民众看清了政府的无能,国内民怨高涨。反英拉组织势力增强导致泰国政局不稳,天胶等民生问题更是无人问津。
除了产胶国干预政策收效甚微外,全球最大天胶消费国面对弱势胶价也无可奈何。据统计,自2013年10月份开始,中国陆续展开四次规模较大的收储活动,合计收储天胶24.37万吨。从收储后沪胶的表现来看,整体上涨幅度远不及往年。从造成收储对胶价提振失效的原因来分析,除了规模低于预期及收储价达不到植胶企业心理目标外,收储标的不对也是主要因素。据了解,在已收储的24.37万吨天胶中,烟片胶占19.78万吨,而全乳胶只有4.59万吨。烟片胶为海外胶,全乳胶为国产胶,“厚此薄彼”的收储方针只会加剧海外胶价的上涨,引发产区库存挪位,进而加重消费国——中国的库存压力。从收储绝对量上做比较,以目前国内41.56万吨社会显性库存(截至2013年12月中旬,青岛保税区天胶和复合胶库存24.98万吨以及上期所天胶库存16.58万吨)与11月份27万吨进口量之和做基数,总收储量仅占上述两项之和的35.54%,无法起到有效缓解供需失衡的作用。
借助期货工具 国内胶企应对行业低谷期
在政策干预力度难以起到提振效应的情况下,2013年国内多数胶企陷入低谷期,利润萎缩是普遍现象。笔者从广东一家民营胶企处了解到,该企业销售情况不容乐观,市场份额被大型国有胶企抢去许多。由于缺乏期货套保工具的帮助,无论在经营成本上,还是产品竞争上,均处于劣势。在现货胶价低迷与用工成本增加的双重拖累下,2014年该企业亏损的可能性较大。企业负责人向笔者坦言,如果2014年胶价持续疲弱,该公司将不得不下令裁员。
虽说天胶供应过剩问题在国内也存在,且在近几年“替代种植”政策的影响下,未来国内产量会大增,但对于用现货和期货“两条腿”走路的胶企来讲,生存环境恶劣只会壮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以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海南橡胶(行情,问诊)这家上市企业为例,尽管该公司受到胶价疲弱的冲击,且遭受2013年第 30 号强台风“海燕”侵袭,导致企业报废损失橡胶树140万株,甚至配套生产设施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但是,由于借助期货工具参与卖出套期保值,企业活得比同行滋润。笔者查阅该公司2013年三季度报告发现,截至2013年三季度,海南橡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滑27.26%,每股收益同比下降33.33%,摊薄净资产收益率也下挫27.69%,但得益于在沪胶合约上的卖出套保操作,取得的平仓盈利收益同比增幅达2730.40%,有效弥补了现货销售中的亏损。
车市难以持续向好 轮胎产量转入“微增时代”
作为天胶下游最主要的消费行业——轮胎制造业在挺过美国轮胎特保案与欧洲轮胎标签法的冲击后,终于在2013年对外出口贸易中摆脱了禁锢,企业销售状况显著改善。据统计,2013年前10个月,国内综合外胎产量同比增长9.07%,而2012年为2.22%。其中,全钢胎产量增长8.23%,半钢胎产量增长11.25%。出口方面,2013年前10个月,子午胎出口交货量同比增长12.54%,比综合外胎产量增速高出3.47%。出口增速快于产量增速,表明2013年国内轮胎企业积极收复前两年丢失的海外市场份额,天胶下游轮胎制造业景气度好转。
与此同时,天胶价格维持低迷状态,解除了往年国内多数轮胎商在原材料采购上被迫接受高成本的局面,行业利润偏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9月份,国内轮胎制造商利润率攀升至近四年的高位6.64%。
2013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经济增速企稳回升,进而带动汽车行业消费的稳步走强。继9月份、10月份产销量增速比2012年同期明显提高后,11月份产销量更是创有史以来的月度最高纪录,增速继续上升。2013年前11个月,国内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2012年的全年水平。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前11个月,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998.93万辆和1986万辆,同比增长14.34%和13.53%。以目前国内新车产销增速测算,预计2013年全年新车产销规模达到2200万辆和2190万辆。
2013年国内车市表现亮眼,然而,笔者认为这种趋势难以持续,2014年新车消费市场缺乏高速增长的源动力。第一,2013年国内多个区域爆发大规模雾霾天气,汽车尾气排放是罪魁祸首,被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上,2014年主要城市限购限行政策料将加码。第二,油价年均呈现缓慢上涨趋势,用车成本有增无减,刚需力量徘徊于购车边缘。第三,2013年新车销量基数过高,将压制2014年消费增速,未来终端车市增长减速将拖累轮胎需求。
此外,受制于天胶价格持续回落,轮胎降价迹象也较为明显。利润空间收窄预期强烈,抑制了2014年国内轮胎产量的增长。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轮胎产量增速持续下降,从2010年的15.1%下滑至2012年的3.07%。从相关因素来看,未来几年国内轮胎产量增速将在3%—5%,微增长是一种常态。
利益分配或调整 行业内兼并整合加剧
近几年,全球天胶价格重心呈现稳步回落态势,供过于求是胶价低迷的根本原因。而引起天胶供过于求的背后元素是产能扩张过快导致需求无法跟上以及需求太弱无法消化供应增量。产能扩张过快,造成供应端压力过大,同时,经济转弱引起需求端能力下降。在一增一减的情况下,供需陷入持续失衡局面。
2013年全球胶价未能摆脱颓势,严重挫伤了胶农的生产积极性,“胶贱伤农”导致上游行业收入大幅缩水。而处在上下游之间的贸易商、二盘商和加工厂,也多数出现高买低卖、普遍亏损的现象。在成本走高,而收入萎缩的情况下,预计未来上游行业将出现调整,供应量会受到制约。
下游行业在低成本和销售环境改善的背景下,2013年轮胎制造业迎来“丰收年”,利润空间大幅回升,橡胶制品和乳胶制品的生产均获得快速增长。不过,行业利润恢复会刺激产能扩张,再考虑到终端车市增长减速的预期,未来下游行业利润空间受到压缩。总的来说,2014年整个天胶产业链上下游利益分配会出现调整,同时行业内兼并整合态势会进一步加剧。
来源: 期货日报